博世公司BOSCH简史(转)

我对博世的兴趣来自于公司对车 BU 的定位“华为不造整车,而是聚焦 ICT 技术,帮助车企造好车,造好车,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”,众所周知,汽车生态里早就有一家不造车,帮助车企造好车的典范,这就是德国的博世公司。

按照博世的财报,2019 年他们的收入 777 亿欧元,税前利润 29 亿欧元,净利润 20 亿欧元,全球雇员数 398150 人。博世把业务分了四个领域:移动方案、工业技术、消费品、能源和建筑,和大家理解的不一样,博世的移动方案不是手机、平板、笔记本电脑这种业务,而是汽车相关解决方案。博世的工业技术业务单元主要是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相关的业务,比如液压、机械、自动控制等。消费品和能源与建筑这两个领域没有太多特别之处,四个领域的收入占比如图一所示:

图一,博世业务收入占比

博世最重要的业务单元还是汽车解决方案,占了公司 6 成,也就是 470 亿欧元左右的年收入。

当然,这也不奇怪,博世公司就是做汽车技术起家的。1886 年 25 岁的德国发明家罗伯特·博世(Robert Bosch)在斯图加特西区的后院里开始创业,成立了“精密机械和电气工程车间”,推出的第一个产品是汽油发动机上用的低压磁电机。10 年后,博世推出了业界第一个可靠的磁电机点火装置,并成为这个领域唯一的供应商。1901 年,博世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工厂,到 1906 年一共生产了 10 万台磁电机。1917 年博世正式注册了罗伯特·博世公司,从创业到成立公司,博世走了 31 年,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句诗:从前车马很慢,书信很远。

博世公司诞生的那个时代,德国处于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,是德国有史以来相对地位最高、最强大的时代。有多厉害呢,下图是 1900 年至 2009 年诺贝尔奖得主的国籍统计,大家可以看看 1900 年左右德国是什么水平,每年的诺贝尔奖得主,其他国家加一起还没有德国科学家多,相对地位比今天的美国还高。

图二,1900-2009 诺贝尔奖国家分布图

那段历史的大概过程大家应该都知道,大英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的统一者普鲁士王国本来是铁杆盟友,联手搞垮过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。但是随着德国统一后实力逐步赶上并超过英国,曾经的世界老大哥英国不淡定了,拉拢了千年死敌法国(1888 年英国海军大演习,假想敌还是法国,20 年后两国却变成了铁杆盟友),一起跟德国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。第一次世界大战把欧洲打烂了,没有受到战争影响的美国趁机大发横财,并且看准时机加入了英法协约国,终结了这场大战。

博世的主业是做汽车的底层关键技术,如果把汽车的定义限定为“自身携带能源,用内燃机或电动机做动力输出,不依赖轨道行驶的车辆”,那么汽车的发明人是德国人卡尔·本茨,发明时间正好比博世先生创业早一年,是 1885 年。当时博世为内燃机提供了非常关键和可靠的点火技术,学过四冲程发动机原理的人都知道,对于汽油机来说,如何控制好油气混合物的点火时机非常关键。汽车的早期发展有两个产业化大国:德国和美国,博世诞生在德国,业务很快拓展到了美国,他们 1906 年开始自己生产磁电机,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 1913 年德国以外的业务收入占比就达到了 88%。

罗伯特·博世先生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。按照德国历史学家 Joachim Scholtyseck 写的《罗伯特·博世对希特勒的自由抵抗》一书所述,在创业后不久罗伯特·博世就加入了美国的一个早期工会劳动骑士(Knights of Labor),加上博世的产品只是发动机上的一个部件(当然是非常关键的部件),这种业务很隐蔽,给了博世一个闷声发大财的机会,即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,海外业务也没有受到影响。第一次世界大战,交战双方用马克沁机枪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绞肉机式的战场,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,但是各国的内燃机上装的几乎都是博世的火花塞。

这一段可能很多人不理解,我举个德国著名制药公司默克(Merck)的例子:默克公司成立于 1668 年,1891 年在美国成立了分公司,业务拓展很顺利,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,美国政府“接管”了默克美国分公司,此后美国默克就变成了纯美国公司,跟德国母公司彻底分割了。1953 年,美国默克和沙东药厂(Sharp & Dohme)合并,变成了默沙东(Merck Sharp & Dohme,MSD),但是在美国和加拿大,他们始终叫默克,默沙东这个名字只在北美以外地区使用。默沙东还和德国默克打过官司,争夺默克的商标,最后的结果是默克商标的北美所有权归美国默沙东,其他国家的所有权归德国默克。2020 年美国政府要求字节跳动出售海外业务,否则就强制关闭字节跳动的美国业务,只要你读读历史就知道,这并不是他们第一次这么做,只不过这次是在中美两国没有宣战的前提下强取,更加无耻些罢了。对国际化的大企业来说,政治永远是无法回避的大问题,你不用找他,他会一直缠着你,只要你的业务覆盖的空间够大,持续的时间够长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没有受到多大冲击的博世公司开始大发神威,推出了柴油喷射技术等内燃机的关键技术,牢牢地把控着汽车关键技术的走向和供应。在整个 20-30 年代,罗伯特·博世一直以自由商人的身份活跃于西方政、商界,显然一个自由、弱政治的环境对企业更为有利,博世先生身兼数个商会的高职,致力于德国和法国的和解,为这项事业投入了不小的资金。但是凡尔赛合约把德国切割、压榨得太厉害了,德国注定不会原谅英法,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。到希特勒上台,德国的报复行动就摆在台面上了,博世这种关键技术公司对纳粹党也非常重要,纳粹扩充军备,大量的订单交给了博世,还有大批集中营囚犯送到博世的工厂里劳动,那个时候德国的公司都是这个状态,博世不能独善其身。

罗伯特·博世先生去世于 1942 年,这一年二战陷入了僵持阶段,德国在苏联战场已经失去了主动进攻的能力,美国也于 1941 年底加入战争,战争虽然在僵持,但是走势已经很明确。为了表彰博世先生对第三帝国的贡献,希特勒为罗伯特·博世举行了国葬。德国 2011 年拍过一部讲述罗伯特·博世的纪录片,在片中,罗伯特·博世是一个悲情人物,他无意从战争和武器中获利,但却被大环境所裹挟。历史学家 Arno Lustiger 认为,罗伯特·博世是二战中实业家的典范,因为“他们竭尽全力拯救犹太雇员及其家人”。

1937 年在战争全面爆发前,罗伯特·博世把公司重组成了一家私人责任有限公司,并设定了遗嘱,确定了公司的管理章程。他制定的管理章程直到 1964 年才由博世公司的继承人颁布执行,并一直执行到今天。这个章程里,博世公司 92%的股权由博世慈善基金会持有,但是慈善基金会没有博世公司的投票权,另外有个博世工业信托公司虽然没有博世公司的股份,却有 93%的投票权。博世家族的后人通过掌握博世工业信托公司来控制博世公司,又可以通过慈善基金会来合法避税。今天的博世公司完全由职业经理人做日常运作管理,在公司管理层里看不到一个博世家族的名字,但是实际的控制权牢牢地把握在博世家族手中。

由慈善基金会持有非上市公司,这是欧洲非常成熟的一种公司控制模式,比如最大的家具公司宜家(IKEA)的股份就主要掌握在荷兰和列支敦士登的两家慈善基金会手里。欧洲议会估计从 2009 年至 2014 年这 5 年里,宜家通过慈善基金会合法避税,少交了 10 亿欧元以上的税金。博世慈善基金会享有博世公司的经营红利,当然也会投入一些慈善类活动,包括经营三家卫生机构,以及在文化、教育方面做一些社会性的投入。

博世公司非常擅长于机械和电子结合的技术,比如 ABS(Anti-lock Braking System)。正常情况下汽车车轮和地面是滚动摩擦,如果地面湿滑,就会有滑动摩擦,如果这时候司机猛踩刹车,车轮被刹车系统锁死,跟地面就只剩下滑动摩擦了。车辆行进中前轮锁死就不能改变方向,后轮锁死会甩尾失控,ABS 就是在这种场景下介入的救命系统:有传感器一直监控车轮的角速度和车辆的速度,监测到刹车打滑,ABS 就把刹车变成高频点刹,尽量让车轮不要锁死,和地面不要变成完全滑动摩擦。这种功能在北方冬季太有必要了,现在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民用车的法定标配。德国工程师 Karl Waessel 于 1928 年获得了汽车制动力调节器的专利,这个专利的想法已经非常接近 ABS,但是他从未设计出成品,第一个电子化的 ABS 量产成品是博世公司 1978 年推出的,当然,这个时候 Karl Waessel 的专利已经失效很久了。博世在推出 ABS 的同时,还申请了“ABS”商标,其他公司即使推出相似功能的系统,也只能叫别的名字,比如 ABV(德语 Automatischer Blockierverhinderer)。

1280px-Antilock_Braking_System

图三,博世的 ABS 商标

博世早在 1971 年就自建了半导体工厂(Fabs),他们有能力自产自己设计的芯片。每次新建半导体工厂,反映在财报上都是博世当期最大的投资业务,他们 2018 年在德累斯顿投建的 300 毫米晶圆厂,耗资 10 亿欧元,是博世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投资。这种自己设计、自己制造的垂直化业务模式在德国、韩国很常见,在美国、中国不太常见。在全球化和平时期,中美的细致分工协作模式效率非常高,但是一旦国际政治出现动荡,德韩的垂直模式就展示出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。德国和韩国都是被战争反复蹂躏过的国家,自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抗风险意识,在当前国际环境下,这种垂直产业模式应该会更加流行。

从业务模式上,博世公司把世界上大部分汽车公司空心化了,这些汽车公司不用自己研发复杂的控制技术。吉利汽车老板李书福曾经说“汽车不就是两个沙发加四个轮子”,对于初级汽车制造商来说,还真是这样:发动机、变速箱、底盘都有成熟供应商,各个器件的连接、控制也有方案商,做好汽车的壳子和沙发,可能就是初级汽车供应商最大的努力。当然,这样的汽车制造商也不可能长期赚钱,李书福进入汽车行业后,很快就在各个关键技术领域做了大量投资,今天的吉利汽车当然已经不是这种两个沙发加四个轮子的产品了。

2020 年最大的汽车公司丰田全球员工 359542 人,最大的汽车解决方案公司博世全球员工 398200 人,两个公司的员工数相差不大。2019 年丰田收入 2723 亿美元,净利润 230 亿美元,同年博世收入 777 亿欧元,利润 20 亿欧元,无论是收入还是利润,丰田都比博世高至少一个数量级。丰田是个很倔强的公司,大部分技术掌握在自己或自己投资的产业链伙伴手中,但是 2013 年丰田的全球供应商奖里有博世的名字,说明丰田这样的企业也不得不使用部分博世的技术。

既然博世有这么强的技术,为什么始终不自己做整车,只提供汽车的关键解决方案?这可能就是路径依赖吧,一开始是做关键器件的,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,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能全身而退,总结下来发现躲在巨人的身后生存也挺好,随着自己的业务越来越大,覆盖的客户越来越多,更加不能自己做整车了,因为一旦自己做整车,就失去了给车厂继续供货的资格。这个循环一圈一圈地运行下来,越走越顺,也越走越强化,这就像华为永远无法自己做运营商一样。苹果的 FaceTime、iMessage 都上线快十年了,各种基于 IP 的通话应用更是数不胜数,华为的畅连一推出来就灰溜溜地撤了,反复几次也只能单独做成一个 App,不能像苹果一样直接整合在电话、短信功能里,不也是这个原因吗?

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整车厂之所以敢长期把关键技术交给博世,也是因为确信博世不会进入整车领域和自己竞争,知道博世一旦自己造车,对博世自己的打击更大。这就像麦当劳的身后有福喜,苹果的身后有富士康,福喜和富士康在代工领域的投入足够大,大到不敢轻易改变自己的业务模式,麦当劳和苹果才敢放心长期和他们合作,但即便这样,麦当劳还是会扶植中粮,苹果会扶植立讯,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。

从这个角度来看,华为车 BU 恰好尴尬在这里了:我们赌咒发誓不进入整车领域,但是有规模的车厂到底信不信呢?毕竟华为曾经表态不做手机,然后做了;更过分的是信誓旦旦不做电视机,马上就开了智慧大屏的发布会,而且很快就在 2020 年 618 促销的时候,把自己的智慧大屏价格打到了行业最低,打得连小米都措手不及,要再三思考才能咬牙拿出一款电视来跟。

今天的博世也面临成长性危机,公司的主营收入已经很多年没有增长了,而利润却一直下滑,2019 年的利润只有 2018 年的一半。主要的原因是博世的大客户,比如福特、通用等欧美大车厂日子过得都不太好,丰田之类的日本大车厂对博世一直抱有戒心,新出现的新能源车厂,比如特斯拉,愿意给博世开放的领域更少。

2B 领域的生意有个特点,你伺候一个能给你带来年收入 100 亿美元的大客户,和伺候一个让你亏损 1 亿美元的小客户,各项付出可能相差无几,甚至,那个小客户因为能力太差,还会让你付出更多。华为的 EBG 一直很尴尬,不能像 CNBG 那样有足够大的客户长期稳定地买单,华为这种规模的企业根本不适合到处定制,但是想用一双鞋子去适配大大小小各种脚又是不可能的,所以怎么付出都很难受。

按照公司对车 BU 的定位,我们和博世将会是直接的竞争对手,我们想做的增量部件,只要是有利润的,博世都在做,今后谁能活下来,看各自的努力吧。